发布时间:2023-09-27 00:56:34 浏览次数:122次
1. 入殓停灵仪式
老人过世当地人称“老了”“去世”“走了”,一般在其病危或弥留时刻,亲人要给其净身穿寿衣、鞋袜、戴好帽子。如果亡者去世时没好穿寿衣就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遗憾和内疚。若子女不在身边,要星夜赶回,在断气前赶到谓之“跟气”。亡者穿好寿衣后要尽快放入棺材中。如棺柩没有备好需在尸体下面垫木板,当地人忌讳“背贴航面”(背炕石板)。入殓也称“黄金入柜”或“归大屋”,举行仪式时,孝子跪地,本族人抬起死者从孝子头上接过放入棺材中,并杀一只公鸡称为“倒头鸡”、做“倒头涝饭”、摆十二个守灵供献,供亡人口食和福荫后人殷实发达。合上棺盖时留一小缝,并夹一束麻在缝中,希望死者能复生。死者面部要盖一张白麻纸、称为“撒面纸"。意味着这一张纸隔着阴阳两个世界。然后上香、焚纸、点灯、子女痛哭。
2.报丧仪式
首先找阴阳先生选择出殡吉时,棺枢摆放位置,称为“批殃”。并出示避忌表白;“xx门xx氏xx,生于...卒于..,忌虎猴蛇猪(龙狗牛羊或鼠马免鸡)。其次悬纸钱一挂于大门外作为报丧的信号,纸钱的数量按亡者的实际年龄再加天地各一份。称“座前纸”告知亲戚朋友,尤其要告知亡者的直系亲属称为“请人主”。报丧不仅是一种形式上的礼仪,更是一种和亲属家人一起分担悲痛的做法。
3.钉棺仪式
钉棺称为“银锭封棺”,钉棺前孝子女从头到脚瞻仰遗容,长子用棉球蘸酒清洗亡者的眼部,众孝子喝剩余的酒,称为“开光”。传说亡者若不开光,下辈子必是瞎子。亡者两袖内装与其实际年龄加天地各一份同数的“打狗饼”,身体上撒与实际年龄加天地各一份多的纸钱、撒五谷、放木炭、生牛皮、生铁等。合上棺盖时孝子女喊三声爹或娘,然后在棺盖的四角处把木锁(银锭)敲打进去,使棺盖与棺箱紧密结合。预示着亡者彻底死亡,从此亡者与阳世辞别进入冥界。
4.丧服仪式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被人们引电成为亡人每个家族成员根据自己与死者的血缘关系和当时社会所公认的形式来穿孝戴孝,称为“遵礼成服”’。戴孝"免罪”。也称“破孝”,孝子女、孙辈穿白色长孝,其余都戴短孝。穿长孝者须腰束麻辫,帽子上加“引舌”,谓之“披麻戴孝”。女婿、外甥一般戴草垛箍形帽子即可。
5.纸扎、鼓乐
死亡是人生大事之一,家属不惜花费高价来办理葬事。纸扎、鼓乐这种门面形式要花血本,当地此项费用一般由女儿来承担。纸扎又称“扎作”,主要指祭祀及丧俗活动中所扎制的纸人、纸马、摇钱树、金银山、聚宝盆、牌坊、门楼、宅院、家禽等焚烧的纸制品。这种宋代之后出现用纸扎品祭灵活动,表明丧俗活动通过艺术的形式来表达人类的情感,也是人类文明的标志之一。当人类对自身价值的认识还处于模糊阶段时,对尸体的处理很简单,其情境为“古之葬者,原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蜂不树,丧期无数”,近乎对待野兽。随着社会礼仪、伦理观念及感情因素的加强,以及出于希望故去的人去冥世也占有更多财富,生活得更好的心理。对鬼魂的崇拜更倾向于世俗化、功利化,更注重人情味。人们或因表达对死者的哀思,或利用悼念的形式减轻对死者的退避恐惧之情,或者出于相信死者的灵魂存在而彼此转生,家属们都要绞尽脑汁做丰厚的纸质祭品来服务亡者。金童玉女是必不可少,他们左右而立,手持魂。上写“金童接引西方路,玉女随行极乐天’。此外纸别墅、纸小姐、纸手机、彩电、电脑.....是近来流行的物件,总之阳世所能见到的东西都要尽力为亡者准备好。乐队鸣奏死者生前喜爱的曲目或亲属们自己喜欢的曲调来取悦鬼魂,实际上是在安慰亲属同时使祭祀更有浓厚的人情味,这充分表明了中国人的人生观和审美理想带有强烈的感彩,可见在丧俗及其艺术表现形式上既有社会习俗人类文化的特点,又带有人类最朴素、最真淳的感情特征。纸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始终贯穿在丧俗活动中,从艺术的角度来看它是融塑、扎、绘为一体的民间创作样式,并体现了中国人的雕塑意识。
6.吊唁仪式
吊唁是在出殡的前一天,也即“开吊”亲属朋友都带着祭品前来祭典。祭品为用白面捏的一猪、一羊、一鸡、十个马蹄共计一祭,或只带一猪、一羊、一鸡为“三牲”。带一祭者要返还一头面猪,预示着猪拱钱财而归。现如今人们记一百元作为丧礼者居多。这些出自农村妇女之手的纯朴,大方的面塑祭礼是生存在本土文化之中的活化石,它不仅造型简洁,而且有朴素的审美意识,为我们研究面塑艺术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料。在吊唁这一天中,孝子披麻戴孝、手拿丧棒给前来吊唁的亲戚叩头致谢。儿媳跪在棺柩旁守灵,谓之“爬灵”。死者为大是早以留下来的规矩,即使是同辈也叩头悼念亡者。
7.下葬仪式
由于各地的生存环境不同,形成了很多不同的下葬风俗仪式,这种下葬的仪式反映了当地人们对灵魂的崇拜观念。宁武当地实行士葬,慕地是死者最终归宿,所以墓地的选择是埋葬死者的头等大事。要选择地势宽广,山清水秀的地方,找到生气凝结的吉穴,从而使死者安息地下庇佑子孙。而相墓术的出现完全受道教文化的影响,此外道教文化还系统地具体地建构了一个具有严密组织体系的地下世界,为丧葬礼仪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出殡当日临晨四、五点有孝了和外姓帮工用绳子把棺枢拖到院门宽敞的地方,称为“拉灵”。孝女、孝媳右肩披彩色厚布,头包黑 巾痛哭,吹鼓手吹起《大起棺》哀调。棺板前面依次排列着开路鬼、引路普萨、车、马、仙鹤、鹿、香幡、孝等,点火焚烧.长子跪地头顶焚烧纸钱的砂锅哭喊着亲人安抚其上路,并把砂锅()砸向路边,随着一声脆响队伍起程。这时候孝女、孝媳解下肩部的彩色厚布裹在自己丈夫的肩部,称为“收头”。此时,鼓乐翻天,哭声动地,亡者高登云路,在太阳升起前棺板入土,坟堆上插好引魂幡、哭丧棒。下葬归来的路上,孝子把孝衫里面朝外翻穿,表示与亡者绝别,从此亡者进入冥界生活。
下葬第三天亲属们结伴到新坟为亡者安置家业,烧纸宅、钱财、米、面、油等生活用品,称为“复三’。并绕墓左转三圈右转三圈,返程时不要在墓道留下脚印。民间的习俗认为人死后的灵魂随时可能从坟墓里出来,跟着活人回家所以必须绕墓左转三圈右转三圈来迷惑对方。回家的路上严禁回头探视,否则看见亡者的灵魂在阴间的踪迹会对双方都不利的。实际上这也的一种节哀的措施,不然亡者的亲人不停的回头观望总也不舍得离开,是很难劝说的。按古代的丧俗,灵板要停三天以上,据说希望死者还能复生,三天还不能复活,希望就彻底破灭了。近代灵柩一般都在“终七,以后入葬,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已经死了,每逢七天一祭,首七、三七、五七、七七(当地人过单数),在佛教的轮回转世的观念中,人死后在七七四十九日内,分七个阶段随业力受生,七七追荐便是为了替死者消罪免祸。这是佛教文化给中国传统丧葬礼仪程序带来的变化七七追荐”七七以后的百日,一周年、二周年、三周年都要去坟上祭典。此后丧葬礼仪才算结束。
上一条:大同市的丧葬习俗礼仪流程
下一条:长治市的丧葬礼仪文化习俗流程
全国均有工作
人员上门服务